首页- 海淀区第四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研究展示

《中医中的智慧》原创教案——首都师大二附中段惠贤

2023-06-19 10:19:52

来源: 首师大二附中

教学对象: 

该教案适用于选修中医药文化选修课和社团的初、高中学生,通常年龄在 13-17 岁,大

都对中医药学接触不多或理解尚浅。

教学目标: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

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

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本课在“弘扬中医

药文化,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

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

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课程宗旨之下,具体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的中医小故事的阅

读、分析,促使学生深入体认中医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智慧,进一步增强对中医的

理解和热爱,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爱

中医,用中医自觉性和行动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中医小故事清单、任务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节与过程: 

一、导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

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本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智慧,看看我们的祖先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遗产!

二、总揽课堂目标和内容

(一)阅读中医小故事

(二)体会中医大智慧

(三)学习中医小验方

(四)抒发总结与收获

三、材料阅读与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手上提前拿到的“中医小故事”进行阅

读分析、讨论并填写学习任务单。

阅读材料: 

(一)“虎口”治牙与通便祛痘

小明的奶奶 60 多岁了,牙齿经常发炎疼痛。一天,奶奶的牙痛又发作了,左边的几颗

牙齿疼得非常难受。老百姓有句话叫“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奶奶家的小区里有一

家中医诊所,奶奶赶紧到诊所看牙痛。医生检查后发现她左边牙龈有些红肿,于是就在她右

手的虎口处扎了一针,针扎下去后,医生提插捻转了约 5 分钟,奶奶的牙痛逐渐止住了。奶

奶没想到效果这么快,连夸这位医生医术高明。

小凯的妈妈很漂亮也很温柔,可是最近因为脸上长了好多小痘痘而非常苦恼,心情很不

好,脾气也越来越差。妈妈去看中医,老中医认真询问了情况,得知小凯妈妈长期便秘,通

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诊断,认为便秘是导致痘痘的罪魁祸首。小凯妈妈按照老中医的药方认

真服药。没过多久大便通畅了,脸上的痘痘竟然都消失了。小凯妈妈继续按照老中医教的方

1

法认真预防便秘,痘痘再没有出现过,她又像以前一样既漂亮又温柔了。

(二)神奇的“人体天气预报”

许多关节炎病人一到快要下雨的时候,关节就会感到酸痛不舒服。时间长了,病人就知

道,只要关节一酸痛,可能就要变天了,所以得了关节炎的老病人常说:“我的关节就是天

气预报呢!”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

(三)蔡桓公讳疾忌医一命呜呼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

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

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

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

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

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韩非子·喻老》)

(四)朱丹溪“提壶揭盖”巧通小便

元代有位医家叫朱丹溪,擅长治疗各种杂病,名气很大。一次,有个病人两天没排小便,

小肚子都鼓起来了,疼痛难忍,找了多个医生诊治,小便还是排不出来。他只好求助名医朱

丹溪。朱丹溪诊察后说这个病单纯利小便无效,根据情况,应该配合宣肺气的治法。于是他

给病人开了宣通肺气的药物。果然,病人服药之后,多日的痛苦立即解除了。别人治不好的

病朱丹溪是怎么治好的?因为他用的是“提壶揭盖”之法。什么叫“提壶揭盖”?当一个茶

壶里装满了水,如果把盖子盖紧,不让它透气,水是倒不出来的。如果把壶盖打开,水就呼

呼地倒出来了。用这个原理可以治疗某些小便不通。

(五)韩珠泉不遵医嘱命归黄泉

王肯堂是明朝著名医家。有一次,掌管司法的大官韩珠泉因身体麻木,行动不便,请王

肯堂治病。查看病情后,王肯堂开了“神效黄芪汤”并根据病情加减了一些药物,再三交待

每次只能服用半副,服药期间必须在家静养,待元气恢复病情好转后才能外出。而韩珠泉不

以为然,为了尽快好起来,擅作主张把每次的用量加大到两副。在服药期间,他不好好静养,

在炎炎夏日下骑快马外出。他突然体力不支,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便马上派人去请王肯堂。

王肯堂诊视后,认为已经无药可救了。果然,没过几天,韩珠泉就病死了。

(六)同病异方,对症下药

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记载,州官倪寻和李延患病后都表现为头痛发热,同时

向华它求医。华佗为倪寻开了泻下的药,却为李延开了发汗的药。第二天两人的疾病都好了,

后世便有了“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为什么两个人同样患头痛发热,华佗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却都治好了病人?成语“对症下药”的故事,强调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关键,才

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倪寻与李延都有头痛发热的表面现象,究其缘由,倪寻因赴宴饱餐多

食,胃肠之气壅塞不畅,堆积生热上冲头部所致。李延却是睡觉没盖好被子感受寒气,寒邪

凝滞,闭塞毛孔,阻碍了人体阳气流通而头痛发热。尽管都表现为头痛发热,但造成原因不

一样,自然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任务单:请以小组为单位,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表格,同组内可以适当讨论。

1687141747933.png

四、交流与分享任务单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思想。各学习小组

进行侧重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总结,以达成共识——中医大智慧:

(一)“虎口”治牙与通便祛痘——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经络联通五脏

六腑、体表内脏。中医治病绝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神奇的“人体天气预报”——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

学最核心的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中医认为人体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之间

息息相关,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蔡桓公讳疾忌医一命呜呼——未雨绸缪的预防观:“治未病”的观点最要见于《黄

帝内经》,告诉我们要积极预防疾病发生,珍爱生命,重视养生调摄。

(四)朱丹溪“提壶揭盖”巧通小便——取象比类,效法自然:这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

生命观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整体观基础上的方法论,是“道法自然”在中医实践中的具

体运用。

(五)韩珠泉不遵医嘱命归黄泉——调和致中,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事物发

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六)同病异方,对症下药——治病求本,三因制宜,辩证论治:中医讲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辩证论治。治病也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五、根据以上原理,教师推介中医小验方:

NO.1 中医针灸学著名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从这首歌诀中可以知道足三里穴、委中穴、列缺穴、合谷穴,这四个穴位很重要,可以

远端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1687141506620.png

NO.2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

诊察疾病必须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处方用药要因时、因地制宜,养生防病必须顺应自

然规律,以维持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就养生而言,中医学提出必须顺应自然界春季生发、

夏季盛长、秋季收敛、冬季闭藏的气候及物候特点,以调节人的作息、运动、精神等,达到

生命活动与自然季节变化的最佳和谐。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四季的昼夜长短,春

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活动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

冬要恬静内藏。

NO.3 冬病夏治与足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来实施的一种治未病的方法。“冬病”是指某些

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

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

发或易加重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伏贴,可以防治以下疾病:支气管哮

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窦炎。

足浴也是一种治未病的方法,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以及借助药物蒸

汽和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从而起到一系列的保健效果。比如,每晚坚持睡觉前用热水(42℃

左右为宜)泡脚 20 分钟,可以祛除寒气,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预防风寒

感冒。用中药泡脚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常见病。比如,取干姜 50g,附子 50g,党参 50g,当归

50g,吴茱萸 50g,加清水 8 碗,煎煮 45 分钟,去掉药渣,取药液泡脚 20~30 分钟,对于气血

循环较差、体寒脚冷的人具有良好效果。

NO.4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上病下取):

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方法来治病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介绍另一种方法——釜底

抽薪。锅里的水沸腾了,热气直冒,要想让它停下来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锅底下把

柴火抽离,不再加热了,沸腾自然就逐渐止住了。所以中医有一句话:“扬汤止沸,不如釜

底抽薪。”运用这一方法,中医针对某种发热类疾病,采取通下大便的方法治疗。肠道一通

畅,从源头上就把造成内热的原因解决了,自然就不发热了。

NO.5 调和致中,维持平衡:

“调和致中”简单地说,就是维持中正、中庸、中和;通俗地说,就是维持平衡状态。

人体就好比一台天平,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体的平衡关系被破坏,而中医治病,最关键的

就是要将人体恢复到这种平衡状态,即“调和致中”,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我们

都知道运动会给身体带来许多好处,但过度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健步走是好事,

但如果是长时间暴走,就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中医学中常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

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讲的都是“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因此,大家要爱惜

自己的身体,运动要适度,饮食上不要偏食和偏嗜,夏天不要贪凉,冬天不要太暖,让我们

的身体能够“调和致中”。

NO.6“对症下药”与辨证论治:

“症”,一般指疾病表现的单一症状,比如常见的感冒有怕冷、打喷嚏、咳嗽、流清鼻

涕、周身酸痛等症状。“证”是指患者就医时,疾病在当下的阶段性总结,是对一组特定临

床表现的概括,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机制。中医看病就是分辨和确立“证”的活动,

根据“证”的结论,再施以相应的治疗,这个过程称之为“辨证论治”。治疗寒邪引起的感

冒,可以用红糖姜水祛除风寒。因为红糖和生姜性质温热,犹如向火取暖,祛除寒气。但是

如果感冒出现发热、流黄鼻涕、咳吐黄痰、小便已经变成黄色这样一组特定临床表现,中医

则辨证为“风热犯肺”。若再用红糖姜水治疗就等于火上浇油,反而加重病情。此时当用寒

凉性质的药物,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以疏散风热之邪。

六、总结与收获

4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最后总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让

我们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坚定地做中医文化的传承者!

七、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