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淀区第四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研究展示

情志的秘密——北京市十九中学武钰涵

2023-06-19 13:40:48

来源: 北京市十九中学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根据中医药文化的理论认识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学习情绪调控的方法,保持健康的身心。结合教学内容和青少年的成长的身心发展的现实问题,设计了主问题:青少年情绪出现波动时该如何应对?如何脱掉情绪化的外衣?围绕这一主题从简单的认识感知情绪出发,从中医药文化理论方面讲解情绪与健康,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出发实践修养心性的方法。教学内容对学生成为一名成功又健康的人具有指导意义。

2.学习者分析

本教学设计源于青少年生活的现实又贴近青少年生活的现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由于阅历浅,许多青少年不知如何化解。在初中有些青少年就形成了多动症、自闭症、躁狂症、抽动症等与情绪相关的病症。源于心理的问题也多受家庭、集体的影响,青少年应适时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保持身心的健康。情绪紧张、心理压力、私心杂念、不良刺激等情志障碍和心理问题。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了解情志的秘密。

3.学习目标*

          了解中医中的七情

          了解七情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情志调节的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七情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情志调节的方法

5.学习评价设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探 情志

教师活动1

(一)导入

引导学生完成情绪自测量表

1.当和别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你已经很生气,但你能很好的掩饰你不满的情绪吗?   

2.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阿Q精神,觉得这困难是人生的一大考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3.遇到大考(大事)的时候,你晚上的睡眠质量还是可以的吗?  

4.当朋友心里有秘密,有难言之隐的时候,你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发现异常吗? 

5.看到一部好的动画片或电影的时候,你会与好友分享,但并不会沉浸其中一直回味吗?

6.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你会适时转变,重新开始吗? 

7.你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是很在乎吗? 

8.你是那种做事绝不后悔型的吗?  

9.你能很快适应一个新环境,比如说:新学校、新单位、新工作吗? 

10.朋友都比较喜欢你,基本上你是每场活动必到吗?  

是:1分         不是:0分

1分—3分:你比较情绪化,容易受周边事物和他人的影响,有时候你会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还有些小粗心。你要学会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把握住在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4分—6分:你有时自信,有时迷惑,一般的生活变故和挫折经过努力你能应对。你需要更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不容易激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能把握好行动的正确方向,才会少出错。

7分—10分:你很自信,当处于强烈情感边缘时,你不会被击垮,你有很强的意志力和不可动摇的决心。即使你愤怒时,你也能自我控制,保持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对别人来说你可能算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但是,你不能太依赖社会技巧而忽视成功所需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智慧、耐力等,一旦你拥有了这些特点,简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想不成功也难。

(二)情绪概述

  一、情志及其相关概念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

情志:是在脑神的调控下,五脏精气变动而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具有体验、生理和行为等变化的多维结构心理现象。

情志是五脏精气运动应答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五脏精气充足,脏功能协调,则表现为正常的情志反应。而诸脏府功能协调,“脑神”的统帅具有重要作用。五脏精气在“脑神”的统帅下对外界刺激作出应答,表现出情志反应。

情志与情绪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指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引起的心理状态,即是个体受客观事物刺激后历作出的一种内心反应。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7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七情”;现代心身医学一般将情绪分为良性(正性)和不良(负性)情绪两种,前者指乐观、愉快、和悦、明朗的情绪状态,后者指悲伤、苦恼、抑郁、烦恼的情绪状态。

    (二)基本的情志

1、喜“喜”是人们当盼望,欲念的目的达到后,精神的紧张状态随之解除的一种情志体验。北齐《刘子·辨乐》中说:“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将喜、笑、乐三者密切联系起来。这就是悦于目、快于心者为喜、为乐,形于面、发于声音者为笑。先有喜乐,然后才有笑的表现,即《论语》所谓“乐然后:笑”,否则,便是病态的嬉笑。喜出于心,心主血脉,故喜能使气血和调,精神振作,甚至可以使重病转轻、轻病消失,使人生机活泼,益寿延年,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素问·举痛论》也认为“喜则气缓”,此处“气缓”可以理解为心情舒畅、情和志达的高度概括。由此可见,“喜”具有积极性、肯定性、主动性的性质。当然应把握尺度,不可欢喜过度,否则过喜伤心,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喜伤心,恐胜喜”。在过喜致病时,可用暗示方法使之恐惧,可得以解除。

    2、怒“怒”,俗称发脾气。它是人体受到外界的刺激如受到欺骗、悔唇、违抗等,或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精神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达到一定的程度而向外、向内发泄产生的一种情志体验。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都有这种情感表现。《左传》中有“好恶喜怒衰乐”的记载,这可能是对人类情志的早期概括。就“怒”的分类来看,根据发作的程度不同有不满、生气、小、大、愤怒、暴怒等多种,然而中医传统上将其分为“郁怒”(生闷气)、“暴怒”两大类别。从表情模式看:郁怒者表现为念岔不平、心烦、愁眉苦脸等,暴怒者表现为横眉竖眼、咬牙切齿、咆哮如雷、面红耳赤、两目圆澄、青筋暴露、两胆鼓起、声音高亢振耳、摔打物品、发冲冠等。通常情况下,怒则提示生活中遭逢到与欲念的抵触冲“突,但怒又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来说,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过于紧张的精神状态,对人体生理、心理都是有所禅益的,因为它是具有自身调节和保护作用的生理性反应。正是由于轻度的怒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所以有人称这种“怒”为主动性、积极性情志表现。倘若怒不可遏,超越了机体耐受承接能力时,它将是一种泼发性致病因素。如《素问・上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廉”就是一例。“在志为怒,怒伤肝”(《内经》)。首次把“怒”这种情志反映与人体肝联系起来。在医疗实践中,因怒而引起肝的各种病证也的确不少。故治怒所致的病证,要以调肝为主。

3、忧“忧”由“惠”简化而成。恩字的主要部件是“真”与“心”,从心从脑,意为发愁,故忧者,愁也。忧与愁常相提并论。忧愁是预感或经过某种不顺意的事情,沉浸在担心愁郁的不良心境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忧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属情绪的范畴。它的外在表现为:精神抑郁不振、意志消沉不起、快快不快、闷闷不乐、太息不已、眉头紧锁、目光暗淡欠神、增增懂懂等。从认知的中心观点来看,忧是思而担心的表现,此为生理现象。”,五代南唐李煜的词《鸟夜筛》中写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指出了忧愁既是心理活动,又是情感表现之一。当然,一个人处在少年时期不语事故,没有饱尝人生艰辛,无所忧愁,有时也想品尝一下愁的滋味。如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忧愁,有多种多样:有爱国志士的忧愁,有旷夫怨女幽尼慕恋的情愁,有游子思乡的离愁,还有对往昔的遗的愧愁,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愁;有对前途耽心的虑愁等。总之,当出现的事物非其所愿,所进行的活动受到阻碍,有成功希望的事业遭逢挫折等情况之时,不免就产生“忧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不久,丈夫即负籍远游。李清照殊不忍离别,作词《一剪梅》,表达当时心中的调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离别的忧愁和伤感,描绘得入木三分。忧愁,从中医的脏象、五行、五志论来说,归于肺属于金。“忧伤肺,喜胜忧”。说明忧愁是可以用喜悦来调节的。

4、“思”,是一种探求事源的心理过程,是精神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思考、谋虑、策划事情或问题的表现。即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的反映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其具有敦厚、沉静、庄重、冲和的特点。“思”的认知范畴:“思”的认识心理潜在活动有着较详细的过程。首先是由接触事物通过“心”的感受而产生知觉,由于感知的事物历历犹在“心”中反映而产生记忆,当记忆着不在眼前的事物而在“心”中的现象就产生意象,在意象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要求满足需要,自觉确定目标而产生志向,有了志向就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综合,如此往返便产生初步的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进行考虑,集中注意,清晰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中医学的所谓“心智”。这样的认知全过程,《灵枢・本神篇》中已说得很清楚:“・・・・・・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外,《内经》在其它篇章中论述“思”的这一认知过程总是与“心”,“神”连缀成句,十分规范,几乎没有例外。诸如《素问・举痛论》的“思则心有所存”…《刺法论》的“净神不乱思”、“心欲实令少思”。《本病论》的“人忧愁思虑即伤心”,《疯论》的“瑶气忧思,痹聚在心”,《灵枢・行针篇》中的“忧思伤心”。《口问篇》的“优思则心系急”等等。“思”的情感范畴:“思”,从语言文字方面看,自古就认为有悲、忧、衰、伤、愁、怨等情感表现之意。如《洛阳伽蓝记》一书中首引魏庄帝的诗日:…“思鸟吟青松,衰风吹白杨”,诗的格律是对文,此以思对衰,即思者衰也,《愁康集》附《郭叔赠四首》日。“情以休惕,惟思惟忧”,思者忧也,,《淮南子・缪称训》日。“春女思,秋士悲”,许浑的《途经李翰林墓》日。“碧水鲈鱼思,青山鹏鸟悲”,后人李善注“思,悲也”。谢跳《落日帐望》中说:“已伤慕归客,后思离居者”,思者伤也;杜甫《槐叶冷淘》中日:“加餐愁欲无,路远思恐泥”,陈子昂《宿空羚峡青树村甫》云:“客思方浩乱,洲浦夜无喧”,思即愁意,《九辩》中谓:“蓄怨兮积思”,思者怨也,陆感《奉答内兄希叔》中说:“骏足思长极,柴车畏危输”,思即畏、恐惧之意。此外,清代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时人郭在胎先生的《训话丛稿》对“思”的含义都有精详训释,在此不一一列举。可见思有狭、广二义,前者指思虑、思念后者包括了悲、忧、衰、愁、怨、畏等情感内容。“思”的情感外在表现是:眉头微皱不展、低头沉思、来回步、沉静不语等。另外,人的喜、怒、忧、悲、惊、恐等情志活动都是通过“思”的认识“折射”而产生,如思而担心产生“忧”,思而肯定产生“喜”,思而否定产生“怒”,不及思索为“惊”为“恐”等等。同时,这些情志活动又是思的归宿。如忧而不解得“思”则通,惊恐而平息得知其因(思)则定等。一句话,“思”既为认知的中心,又是情感产生的中流。全面地反映出“思”在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的多层次、多含义的特征。“思伤脾,胜思”。即是说当思不得解或成为病痛时,可用激怒的方法使之排解。

5、“悲”,其是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密切相关的精神状态。其表现程度的轻重,决定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大小。悲,往往由衰思、烦恼、痛苦等因素而产生。悲衰在一定范围内,是人们的正常精神情志的反应,是人们生活中道逢与欲念相抵触的结果。属人体一种被动性、消极性情志。《灵枢·本神》篇中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所以,悲哀又通常是一种不良的心境,且具有极大的致病性。《:“心气虚则悲”。《灵枢·本神》篇又说:这种心气虚弱在悲哀方面表现为哭不休证、脏躁证等等。单就“悲”的外在表情模式来看,·表现为:表情淡漠、心灰意懒、精神不振、反应迟缓、肌肉松弛、闷闷不乐、喉声叹气、哭哭筛蹄、泪流满面等一派消沉状态。悲一般认为与肺有关。悲衰过甚,可通过哭泣予以宣泄。如《灵枢·口问》云:“故悲衰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皆摇,摇则宗脉盛,宗脉盛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实际生活中,遇到悲哀事件,常胸中闷结,非常痛苦,如果此时大哭一场,胸中就觉得好过多了。

6、“恐”,就是害怕。它是人们面临祸患威胁,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时,企图摆脱、逃避某种不愿意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法表现。一般情况下,“恐”是客观已知或预感到的。“恐”的鲜明外在表现是:面白色脱或面如土色、自澄口呆、张口结舌、心脉数、汗出惊叫等。严重时可表现不由

自主地战栗、四肢瘫软、恐慌失措、奔逃躲避、二便失禁,甚至昏廉倡仆等。有的可能导致风声鹤喉、草木皆兵的错觉。但是,随着事件的平息或消失,转危为安时,就可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很快恢复常态。尚若恐惧情志变生过于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素乱,从而造成各种病证,这时的“恐”,势必成为一种致病因素。“恐伤肾,思胜恐”。使患者对所恐惧的事件进行思考,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设法避免祸患,往往可缓解恐惧心理。

7、“惊”,是指卒然遇到非常事变而致精神上突然紧张的情感体验。如卒闻巨声、偶然目击异物、猛然遇险临危等情况下,精神紧张、心欲顾使心中惕惕然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惊”的外在表现与“恐”相似,但程度较轻,并且恢复较快。有关惊与恐的区别,金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惊》篇中明确地指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这就是说,惊由未知和未预感到的突然事变所引起,而恐是由已知和已预感到的突然事变所引起。但是惊与恐的表现难以截然分开,往往相互为因,彼此转化。如《丹溪心法》中说:“惊者恐怖之谓”,程钟龄《医学心悟·惊怪恐》篇中也谈到“心惊然后胆,乃一定之理”,所以是书将惊、恐三者列于同一篇论述。中医常常是惊恐并称。 学生活动1

完成症状自测量表,了解不同情绪的特征,正确客观的对待情绪。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客观的对待每一种情绪是正确调整情绪的基础。 

环节二:二解 奥秘——情志与健康

教师活动二

(一)作为情志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情志活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

2、情志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

3、情志活动可产生一定的内在的生理变化

无论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情绪,均可通过内分泌腺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瞳孔扩大、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不思饮食、面红目赤,甚则出现“毛骨悚然”、“怒发冲冠”等.正是因为如此,当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得七情过激,超过生理活动的许可范围,则就成为了致病因素,所以七情,也称为精神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五脏生五志,即喜(惊)为心志,思为脾志,怒为肝志,恐为肾志,悲(忧)为肺志,如若七情太过,则引起相应赃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紊乱,即过喜(惊)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悲(忧)伤肺,以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忧)则气消等。 学生活动二

回忆情绪波动的片段,结合自身的身体体验进行畅谈。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极端或变化对身心的影响,具有情境体验的效果。

环节三:三来  应对——中学生情绪调节

教的活动三

(一)七情调节的方法

1、回到目标中来(专注状态)

如果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目标,就不会被引发的情绪所控制,反而会因关注目标而控制情绪。

2、转移注意力(放松状态)

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中,转移开来。如:看电影,打打球,下盘棋,找朋友聊天,特别是购物或打扫卫生有助于改善心情,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

3、适度宣泄(愉悦状态)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轻松。发泄的方法,如大哭、剧烈运动(跑步、骑行、打球等)、放声大叫或唱歌、向他人倾诉等等。

4、自我安慰/暗示(理智状态)

同样是面对诸葛亮,周瑜心中,抱持“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终于怀恨而死。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顶着敬贤的光环,而心安理得。——自我安慰。

如不断地对自己默语:“我一定能行”、“不要紧张”、“不许发怒”等。——自我暗示。

(二)治标又治本——情志的调节

调心

古代医家在治疗情志病症时,强调“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心为“君主之宫,精神之所舍”,生命之根,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是担负支配事物功能的总中枢。在生理上,由于心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各个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才能正确发探,各个生理过程之间才能协调。此外,心神又统肝魂、肺魂、脾意、肾志等情志活动,故有心为“神藏”之说。从上可见,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在“心”的统摄下,使个体呈现“形神合一”的健壮体魄。在病理上,五志过极,气机紊乱,五肥化生之火又总统于心,故七情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继而波及其他脏腑,从而出现种种的情志病症。如《灵抠·口问篇》“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动”就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司,心理活动异常,由此而使脏腑、气血津液

的生理机能紊乱,出现情志病症。张子和说“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喜怒悲忧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论述了情志异常对心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及调心的方法。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故在情志病症的治疗中,只要首先注意调心,安定被扰之心神,使不良的情感波动及时得以平静下来,就能改善或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在未病之时,陶冶情性,恬淡虚无,使心神稳定,微到“爱惜不栖于倩,忧喜不留于意”(《养生沦》),“节思虑以养心。《理虚元鉴》则能防病于未然,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可谓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实强调治心的重要性,所以《本草经疏》曰:‘心君泰定,其何七情之为累哉。

静神

“静神”就是要人体保持恬淡虚无,防止七情六欲的继续纷扰,使精神免受刺激的一种治疗原则。恬谈以养心,虚无可全神。神产生于精,它是阴阳两精互相搏结而形成的一种生命力,而神无形不附,形无神不活,故一个人身心,健康,一定要“形与神俱”。要做到形与神俱,就必须“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  (吴昆注《上古天真论》引广成子语)。《荷于》曰:“形俱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所以《太素》曰:“魂神意魄志,以神为主。”强调了神在情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治疗中主张静神的学术思想。古代医家认为“神在于养……神清则骨老”,“神藏于心,放心静则神清”  (《类经·三卷》)。说明全神与调心息息相关。静神可使病人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弧僻、忧心忡忡的不良姓情,使精神内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正如《庄子,在宥》中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具体的治疗时,《素问》提出了“治神”、“静神七日”的措施;在预防护理上,《理虚元鉴》提出了“宜节烦恼以养神”;叶桂《沮热论》提出了“勿扰之;《紊问.刺法论》提出了“慎勿大妒、“勿大醉歌乐”、“勿大悲伤”等方法,都是强调静神的例子。在心理治疗中,只要静神有方,养心得法,则可以稳定情绪,调和气血,使脏腑神气安和,意志调畅,身轻气适,精力充沛,从而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加速情志病症的消除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畅情

《灵枢・本神篇》亦日:“喜乐者,神禅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禅而不收”。精辟地论述了七情的异常,易导致人体生理变化,进而产生情志病症,所以《理渝研文》日:“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即除祛心理刺激,稳定情感波动,调畅气机,令其舒达,以致和平。现代医学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内分泌改变,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康复将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情志病症的重要途径。《素问·举痛论》日:“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府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圆梦人使之处寒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精想的商豪即所谓调节人的宜来酒景居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灵枢·本神》),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情志病症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学的活动3


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心。

活动意图说明:本节课讲解情志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教会中学生合理表达自身的情绪同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适时的调节自身的情绪,使其恢复到心理健康的状态。本环节提供了许多可行性和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7.板书设计*


    情志的健康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作业内容

1、了解情绪调节的方法 1、课外了解更多的情绪调节的方法。

2、用课内所学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帮助同学调节情绪。